媒體聚焦
共創文明城市,共建美麗東海。放寒假前,廈門東海職業技術學院的上千名師生和家長都收到這麽一封“文明信”。 據了解,該學院的寒假時間從1月7日開始,下學期開學時間是2月29日。為了讓學生度過一個“平安、文明、充實、祥和”的假期,學院發出文明倡議,甚至通過郵寄的方式,把這封信送到每位家長手中。 這封信裏共提出了五大注意事項,其中除了關注學生的安全、學習外,還特別希望家長“培養孩子孝誠之心”,包括教育孩子主動分擔家務、多陪長輩聊天說話等。 “我們相信:人人文明一小步,社會前進一大步。”該學院黨委書記黃平南說,“文明,就該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轉自《海西晨報》1月12日
在這裏,他們把顧客的時間珍視為奢侈品;在這裏,他們把一座商場變成了全民生活遊樂場;在這裏,他們於一座永不落幕的時尚舞台上長袖善舞;從無到有,一個新的“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即將呈現在人們麵前。2015,冠赢国际購物中心高端的路線、豐富的創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6,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將繼往開來,高貴而不昂貴。“因為我覺得,顧客的時間,是件奢侈品。我希望他們在這裏停留的每一分鍾,都能有非常好的體驗。”冠赢国际集團投資運營部常務副總經理、冠赢国际商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威說。 一. 2015“變形記”:一個專為洛陽定製的購物中心誕生 冠赢国际購物中心自開業以來,留在市民心中的一直是“高端、奢侈”的品牌形象。而在2015年,市民們悄然發現,冠赢国际購物中心慢慢變得更加大眾化、親民化、體驗化。而這些正是冠赢国际購物中心不斷“轉型”的結果,冠赢国际購物中心正在努力實現真正意義的“一站式社區型購物體驗”,更加滿足洛陽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品牌形象的改變來源於發展思路的調整。2015年初,在“創新+升級”發展思路的指導下,通過創意活動、品牌升級、完善體驗,冠赢国际購物中心的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日漸清晰,一路吐故納新,穩步前進。2015年,傳統商業模式受電商衝擊較大,出現客流減少、銷售額降低的態勢。受此影響,購物中心行業整體增速放緩。加之行業內部業態定位不清、競爭加劇、品牌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凸顯,各購物中心紛紛進入內部調整期。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在綜合分析國內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前景的情況下,在縱深觀察洛陽商業市場環境和眾多競友的前提下,提出了“創新+升級”的發展思路。“創新+升級”的最終目的是挖掘消費者痛點,滿足消費者的終端需求,讓人們獲得在家裏、網上及智能手機中所無法得到、體驗到的東西,吸引人們走出家門,走進商場。基於此,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從以下三方麵著手調整發展方向: 品牌方麵,冠赢国际購物中心不斷引進時尚品牌,聚合形成快時尚集群效應,深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營銷方麵,創意致勝,冠赢国际購物中心遵循“大節大過,小節小過,無節造節”、“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永遠比別人快一步”的企劃原則,組織舉辦了一係列極具人氣和良好社會影響力的活動。市民在每次活動中獲得不同的體驗感和新鮮感,與購物中心建立起牢固的粘性關係;消費體驗方麵,不斷完善,冠赢国际購物中心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體驗,還可以滿足消費者的社交、休閑娛樂等需求。 二.冠赢国际購物中心2.0時代:準備好尖叫2016年,麵對政府政策的調整,市場環境、消費群體和消費意識、消費需求的轉變,冠赢国际購物中心順應市場趨勢,調整定位,將進一步升級格局,豐富業態,完善消費體驗,走向更加大眾、時尚、年輕化的親民路線。通過打造“快時尚”、“大健康”、“兒童”三大核心概念,冠赢国际購物中心的品牌形象將更加鮮明突出。未來的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將兼備“洛陽時尚潮流聚集地”和“一站式休閑中心”既尖端又完整的服務功能,將被打造為品質化的社區體驗式購物中心。讓消費者感受到空間環境的體驗,商品功能的體驗,休閑娛樂的體驗,平台社交的體驗,身份價值的體驗,運動健康的體驗等等,實現體驗消費的無限多、無限好,並無限貼近消費者的需求。2.1 洛陽最大快時尚集群:花最少的錢,買最時尚的產品近年來,快時尚風潮風靡全球。在洛陽,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引進的以哈根達斯、星巴克、H&M、UR、MJSTYLE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也深受消費者青睞。那麽,什麽是快時尚?快時尚起源於上世紀中葉的歐洲,最初隻是對時裝秀裏的設計進行快速模仿,但演化至今,“快時尚”已成為時尚潮流的大眾化代言。快時尚品牌通常把奢華多變的時尚、品質與大眾平價結合一起,像麥當勞販賣漢堡那樣販賣“時裝、美食”,讓消費者“花最少的錢,買最時尚的產品”。正是基於此種形態和自身特點的綜合考量,冠赢国际購物中心誓要將快時尚在洛陽進行最極致的綻放。經過多輪洽談和遴選,2016年,將有8家以上國際快時尚品牌集聚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形成國際快時尚集群效應。屆時,冠赢国际購物中心的快時尚品牌,無論在麵積上還是體量上,都將成為洛陽市乃至河南省無可非議的No.1,消費者一步踏進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即可享受到一場快時尚饕餮盛宴。 2.2 運動+醫療:做你的私人健康管家近年來,追求健康、養生正在成為一股潮流,健康消費也在持續增長。2015年,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借勢足球熱潮,聯合洛陽市體育局和洛陽日報報業集團舉辦了“2015洛陽首屆五人製足球大賽”,並斥重金在頂樓花園打造了洛陽唯一一座空中足球場,掀起一場全民足球風暴,也邁出了“大健康”概念的第一步。在未來,不僅空中足球場在麵積和數量上大幅擴增,還將打造空中羽毛球場、空中籃球場等更加多樣化的運動健身項目。冠赢国际集團·開元湖音樂噴泉旁,綠樹蔭下、萬花叢中,消費者們將會在冠赢国际購物中心頂樓花園運動中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運動樂趣。此外,五人製足球大賽將作為常規賽事長期舉辦,熱愛足球的市民們也有了可以過把癮的好去處。2016年,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將持續發力,運動和醫療業態將進一步豐富完善和擴大化。由頂樓花園運動中心、大型健身房、醫療體檢中心、牙科診所等構成的“大健康”格局即將躍然眼前,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將為消費者帶來更加健康養生的消費體驗。 2.3 兒童:養育ta,有一個冠赢国际購物就夠了從她咿呀學語到亭亭玉立,從他呱呱墜地到翩翩少年;他們的衣、食、用、玩、育,都被冠赢国际購物中心承包了!目前,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已有樂寶王國、喜羊羊樂樂園、DoDo夢想城、凱米早教等規模相當可觀的兒童業態。在現代家庭中,兒童一直處於“核心”地位,尤其在國家二孩政策出台之後,將掀起新一輪的嬰兒潮,兒童消費需求的進一步增長不難預見。2016年,冠赢国际購物中心的兒童業態將更加豐富,將朝著兒童教育、兒童娛樂、兒童餐飲等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尤其是早教中心、兒童玩具、兒童攝影、兒童教育等業態的進一步完善,將形成“產品+服務+體驗”的全新組合,滿足孩子們的所有消費需求。三.“2.0時代”打造者說:攜用戶之手,才能走得更遠在無數商圈默默關門撤店時,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卻在不斷地大規模擴張,逆勢而行,激流勇進的背後,必然有著操盤者極具前瞻性的把控和思考,也有著工作人員無數日夜的努力和心血。冠赢国际集團投資運營部常務副總經理、冠赢国际商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威說:“我們不是啦啦隊,我們不是呐喊者,購物中心這種實體經濟行業,來不得半點虛張聲勢,每一分鍾、每一小時都要去溝通、去思考、去解決消費者和商戶的問題。”作為總經理,王威每周都會接待三至五家商戶,與商戶麵對麵溝通,及時了解商戶的問題和想法,並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目前,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入駐的100多家商戶已全部被王威接待過。王威認為,在市場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通過這種及時有效的“總經理接待製”,可以與商戶彼此了解、相互理解,從而達成共識;這樣既能服務好商戶,解除商戶的後顧之憂,讓商戶專注於生意,又能節省溝通成本,直接獲得第一手消息,實現管理的扁平化,把更多的物力、人力和精力放在經營和服務上。冠赢国际購物中心發展思路和品牌定位的調整,是順應中產階級崛起的大趨勢,順應消費觀念轉變的大趨勢,與政府政策調整的大趨勢;作為為消費者服務的購物中心,應該回歸購物中心的“初心”,“簡單地講,就是做好兩件事,一是把產品做好,產品不僅要全麵,更要極致,要消費者尖叫;二是要把服務做好,既要服務好終端消費群體,又要服務好入駐商戶”,王威說,“冠赢国际購物中心要去做大概率事件,去滿足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去把消費者需要的資源有機整合在一起,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市場不理想的情況下,我們不在乎我們的起點在哪裏,但我們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在2016年,當每一個消費者走進冠赢国际購物中心,其所有的消費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消費者可以完成交際、娛樂、互動、休閑等一係列消費動作,未來的冠赢国际購物中心,不僅是一個消費購物的場所,更是一個生活場景,一個消費時間的平台。
城市在發展,城中的垃圾也在增多。如何在垃圾處理費上掐好錢袋子,城市管理者一直在尋求最佳答案。 不過,當這廚餘垃圾與“互聯網+”擦出火花時,廚餘垃圾也就成了“寶貝”。昨日,導報記者獲悉,集美僑英街道海鳳社區泉水灣小區探索通過“互聯網+共同締造”的模式,讓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在泉水灣小區,僅用“三招”就能從廚餘垃圾中“掘金”。在該小區,廚餘垃圾有了“身份證”,而且臭味也消失,還能被分解成有機肥。 日前,這個變廢為寶的金點子,還被央視以《管理者:轉變思路破解老問題》為題進行了報道。法寶一:貼二維碼 垃圾有了“身份證” 葉阿婆,家住泉水灣小區。當了大半輩子的家庭主婦,葉阿婆第一次知道,垃圾也能有“身份證”。 葉阿婆眼中的“身份證”,其實是一個二維碼。昨日,她清理了一袋廚餘垃圾,撕下一張二維碼貼在垃圾袋上。隨後,她把貼有二維碼的垃圾袋放在小區“濕垃圾桶”處。 當天,小區的清潔工將一袋袋垃圾收集到鳳林清潔樓。在清潔樓,清潔工拿出手機,隻要對著二維碼掃一掃,就知道哪袋垃圾是哪家的。 掃完二維碼,垃圾就會進行稱重。所稱重量,一公斤對應一個積分,積分會自動添加到住戶的賬號上。 葉阿婆說,截至2015年12月底,她已經積了45分。“積夠50分,我就可以去居委會兌換一桶花生油。”葉阿婆樂嗬嗬地說。 貼二維碼,積分兌換獎品,這是泉水灣小區廚餘垃圾“掘金”的第一步。其實很簡單,用戶隻要以戶為單位,下載一個配套的手機APP,憑有效證件到社區居委會激活自己的賬戶,就可以領到一些二維碼標簽、垃圾投放卡和廚餘堆肥桶、垃圾袋。 用戶使用的APP與居委會“垃圾分類管理係統”終端連接。用戶用廚餘垃圾兌換多少積分,都會在終端進行統計。 用戶累積的積分,可以兌換花生油、大米、紙巾、洗衣液等實用的生活用品。目前,該小區已經有1200多戶住戶加入到這個終端。法寶二:幹濕分離 發酵後的垃圾不會臭 用積分兌換獎品,泉水灣業主的積極性被調動,主動收集廚餘垃圾去兌換獎品的越來越多。不過,每戶業主每周一、三、五、日可將廚餘垃圾定點投放到小區的“濕垃圾桶”,由清潔工統一集中處理。 那麽,垃圾隔天才去投放,這垃圾會不會在家裏發臭?在使用了一個月的垃圾幹濕分離後,葉阿婆有了發言權:“垃圾一點都不會臭,就算放上一個禮拜也不臭。” 不會發臭的玄機,就在於這廚餘垃圾堆肥桶。這個垃圾堆肥桶,由居委會免費分發給住戶。垃圾桶裏麵有個過濾網。僑英街道工作人員張森戶說,通過這個過濾網,廚餘垃圾的泔水等就會被過濾掉,剩下一些幹的廚餘垃圾。 為了防止幹垃圾變臭,戶主會在幹垃圾中撒點EM菌活性發酵菌糠。通過發酵,就可防止垃圾變質發臭。據介紹,EM菌活性發酵菌糠,可以自製,低廉實用。 葉阿婆說,以前,廚餘垃圾沒有幹濕分離,業主隨意堆放垃圾,造成泔水橫流,惡臭撲鼻。自從使用幹濕分離並除臭之後,小區非常幹淨整潔。法寶三:生成有機肥 可以再循環利用 在前兩步基礎上,實現了業主對廚餘垃圾主動歸集,並且垃圾也除臭。那麽,第三步就要實現對廚餘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海鳳社區負責人林少玲說,得知泉水灣小區的垃圾實現了幹濕分離,立即就有環保公司找上門來,主動要求來回收“幹垃圾”。 目前,在泉水灣小區外的鳳林清潔樓內,這些“幹垃圾”經過分解代謝,變成了有機肥。“經過妥善處理和加工,廚餘垃圾轉化為新的資源,這樣一來,真正的‘垃圾’所剩無幾。”林少玲說。 廚餘垃圾生成有機肥之後,也有部分被返撥回社區,用於小區綠化。此外,在泉水灣小區,還有一片中草藥園,也是利用這些有機肥進行施肥。 “我們種植了薄荷、枸杞、九層塔、魚腥草、蘆薈、檸檬等20多種平常生活中常見的中草藥植物,用有機肥施肥,無汙染,業主有需求,可以免費摘取中草藥。” 據統計,目前生活垃圾中約70%為廚餘垃圾,約20%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利用的垃圾隻占10%左右。泉水灣小區“三招”就解決了大多數的生活垃圾。揭秘:“互聯網+共同締造”整合資源填補廈門空白 據悉,泉水灣小區由於地處城鄉結合部,業主剛入住時,髒亂差現象還比較嚴重。導報記者獲悉,從2015年11月29日正式在泉水灣小區試點“垃圾幹濕分離智慧生態循環係統”以來,小區變得幹淨整潔。 那麽,這個金點子是如何想出來的?集美區副區長林聲群說,集美區把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工作作為實施人文集美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美麗廈門示範區,提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 為了創新垃圾回收,僑英街道甚至在街道搞了一塊“試驗田”。導報記者看到,在僑英街道樓頂,種植了不少蔬菜。“在泉水灣小區試點垃圾幹濕分離之前,我們就用街道食堂做實驗,把食堂的廚餘垃圾幹濕分離,並製作成有機肥,用於澆灌這些蔬菜。” “目前,僑英街道的食堂都不用花錢買蔬菜,可以自給自足。”林聲群說。 在街道“試驗田”成功之後,僑英街道建立了實踐QQ群、微信群,工作之餘,大家經常交流分享廚餘堆肥處理製作成有機肥料的經驗和成果,還攻克了EM菌量產技術,實現了EM菌液態的自主製作,解決垃圾除臭問題。 此後,為了在海鳳社區試點“垃圾幹濕分離”,街道還組織業主去參觀餐廚垃圾生化處理站等,得到業主認同。 為了讓垃圾處理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集美區與華僑大學共同研發了“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智能信息管理係統,實現社區用戶垃圾投放內循環和社區垃圾處理外循環的全程監管。 通過互聯網的力量,泉水灣小區的居民、垃圾管理員(清潔工)、清潔樓裏的垃圾處理機、小區業委會、社區居委會等垃圾分類處理各個環節的對象都被整合到一個平台上,基本形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與循環利用的設施體係。 這個項目還被列入今年第十三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簽約項目,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填補了廈門市空白。記者觀察: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集美模式”值得推廣 在垃圾處理上,以往是以治理和約束為主的模式。集美變約束模式為獎勵模式,還引入“互聯網+”的管理模式,真正激發了居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集美區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創新社會管理的成功模式。 集美區副區長林聲群說,目前,集美區已著手製定相關政策,不斷健全垃圾分類回收製度與監督機製,即將把“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智能信息管理係統在全區鋪開,為美麗廈門建設增光添彩。 除此之外,僑英街道還與集美建設局、教育局共同編寫了《環保與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讀本》,從孩子入手,小手牽大手,推進社區家庭垃圾分類工作。 據統計,集美區常住和流動人口約有80萬人,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超過500噸,而廈門每天的生活垃圾有3000噸左右,每噸生活垃圾目前的處理成本要400元。 試想,如果集美區“互聯網+共同締造”的模式能得到全麵推廣並實施,業主主動收集廚餘垃圾、廚餘垃圾可循環利用,而且每噸的處理成本也下降到300元以下,那麽,城市垃圾處理費將大大縮減。 眼下,隨著城市發展,每個城市都麵臨大量的廚餘垃圾。泉水灣小區的廚餘垃圾處理模式簡單,處理成本又低,這種模式值得進一步複製推廣。
利用“互聯網﹢”係統,可以分類管理家中的垃圾,濕垃圾放7天也不會發臭,滲出的汁液可用來澆花、衝廁所,多餘的還可以扔到清潔樓轉化成有機肥,用來給小區的花草施肥。11月29日上午,全市首個“互聯網﹢垃圾分類幹濕分離”智慧生態循環小區建設試點,在集美冠赢国际泉水灣小區啟動。 現場很多居民排隊申領家用小型垃圾堆肥桶。60歲的孫女士半個月前就申領了這種桶,可用了幾天,發現放進去的剩菜、剩飯、果皮等有臭味,於是昨日她又來到活動現場,向誌願者請教。原來,她忘了用塑料袋。 社區工作人員孫曉霜也是這個小區的居民,她說,家用垃圾桶一天可以開啟兩次,把家中的廚餘垃圾放進去。多餘的垃圾,可以放在小區垃圾桶,由垃圾處理站處理,生產有機肥供小區的花草、中草藥園使用。“垃圾實現了循環利用,對小區生活環境的汙染也減少了。”孫曉霜說,現在小區很多居民都跟著學。 據介紹,垃圾分類管理係統采用“互聯網﹢”係統。居民家中產生的垃圾首先放入到堆肥桶中,多餘的再投放到小區濕垃圾桶裏,由垃圾處理站收集加工。投放前,居民以戶為單位輸入手機號碼,激活二維碼後,在垃圾袋上貼上二維碼,到垃圾處理站稱重後,還可以返回積分,居民可用這些積分兌換獎品。華僑大學計算機學院孫成柱博士說,這種利用“互聯網﹢”係統進行垃圾分類管理的,在全國很少見,在廈門也是第一次使用。